文章摘要:
本篇主要向大家介绍一本英文书籍,书名是《我的名字是露西·巴顿》,全文大概介绍了这本书的内容以及对它的评价,以期待大家能够从中获得正确的价值观。
这部小说看似一则励志故事,却没有它安慰心灵的圆满结局;看似一则与家人和解的心灵鸡汤,却不写小确幸。它让我们看来时路,观今日行,直视归途,细细体会五味杂陈的人生。
《我的名字是露西·巴顿》是一部以女主人公露西·巴顿为第一人称叙述者的传记体小说。如果我们根据她的叙述回溯她的成长,可以看到她有十分苦楚的童年。她的父亲曾经在参战时失手杀过人,自此被内疚折磨,形成了扭曲的性格,对家人十分苛刻,有暴力倾向。他的妻子为了维系家庭辛苦劳作,既要面对坏脾气的丈夫,又要抚养三个孩子,被生活磨去了温柔,变得易怒、不苟言笑。当你不知道怎样让英语水平进步的时候,阿卡索外教网就是一家提升英语水平不错的选择,分享阿卡索的免费试听课,看看效果如何:www.acadsoc.com.cn
露西的童年不仅缺少父母的温情关爱,而且缺乏物质保障。她们家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,一家五口人住在亲戚家的车库里,在伊利诺伊寒冷的冬天里,只能靠热水袋取暖,没有钱付暖气费。在二战后美国国力上升的繁荣时代,这一家人挣扎在社会底层,家里没有电视机,孩子们的衣服鞋帽来自于救济。露西上学后因此受到了同学的排斥,她不懂流行文化,和同学们没有共同话题,而且穿得十分寒酸,是如同丑小鸭一样的存在。
像一只丑小鸭一样的露西,渴望长出天鹅双翼,展翅飞翔,离开这个家,离开小镇。她拼命读书,刻苦学习,凭借优秀的成绩上了大学,毕业后嫁给了来自中产阶级的丈夫,生了两个孩子,后来成为一名小说家。她彻底摆脱了伊利诺伊小镇寂寞寒冷的冬天,生活在纽约这个繁华都会,成为这个光鲜城市中的一员,摆脱了原生家庭的窘迫境遇。
对照露西从童年到成年的人生轨迹,我们会发现这个故事拥有变成励志类小说的潜质:就像《安吉拉的灰烬》《哈佛风雨路》等小说的主人公一样,露西凭借坚韧意志和勤奋学习改变了命运。然而,作者斯特劳特没有将主人公的阶级跃升视为获得了成功和幸福,整部小说中,我们找不到一句鸡汤类的励志金句。相反,主人公的纽约生活与伊利诺伊的童年形成了对位关系,纽约的生活不是离开伊利诺伊冰冷童年之后的“幸福永远”,小说关注的是我们与过去千丝万缕的联系,是历史在我们的生命中的烙印,以及我们如何带着这样的烙印生活下去。
因此,小说一开篇,我们所看到的是处于人生中段的露西·巴顿。当时是20世纪80年代,她30多岁,是两个孩子的母亲,还没有离婚。她因阑尾炎住了院,阑尾炎却转为某种病理机制不明的疾病,让她在医院里住了九个星期。她的丈夫不愿到医院陪护,打电话叫来了远在伊利诺伊的丈母娘。正是在露西最脆弱无助的时候,她的妈妈坐在了她的床边。母女在露西成年后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相守,有难得的温情时刻。露西的丈夫曾经勉强抽了半天时间来陪露西,却十分不称职地躺在她的病床上呼呼大睡。作为对比,她的母亲有严重的失眠症,却不肯去住旅馆,一天24小时衣不解带地守着她。她半夜被医生带走接受身体检查,因医疗设备故障耽误了时间,等她出了诊室的门,发现母亲深夜在偌大的医院里靠问询找到了她的诊室,正坐在门外默默等待。在陪护时,母女谈起过去,终于能够温和地交流。然而,母女两人无论谈及什么话题,都有着字斟句酌的谨慎,这不仅是因为她们多年没有生活在一起,生怕讲话鲁莽伤害了对方,更是因为昔日的伤痕太多,时时需要回避,而未来的生活也没有太多精彩可以期待:母亲还是困在伊利诺伊的家中,露西的纽约人生也有很多烦恼。而且,即便是这样难得的温情时刻也很快就结束了:医生告知露西她出现了肠梗阻症状,需要立刻手术。就在她被匆忙推上手术台时,她的母亲却提出要回家,不顾女儿的恳求,匆匆启程返乡,事后拒绝再谈及这个话题。
母亲到底爱不爱露西?如果爱,为什么要在手术时离去?如果不爱,为什么要赶来陪伴?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得到,答案显然是爱。陪伴是出于爱,离开也是因为爱,从母亲伤人的自私的决然离开的背影中,我们能够读出母亲的恐惧:她在惶恐女儿的手术结果,为了躲避焦虑,她选择逃走。这是一位从不善表达也拒绝表达的母亲。在她临终时,当露西回乡要求陪护她,她用带着泪的眼睛望着露西,请她离开,她在无言恳求女儿为自己保留死亡的孤独与尊严,以及免除女儿与她之间在人生最后一程过于深入且更加痛苦的牵绊。为此,露西将自己与父母兄妹的亲情解读为一种根系性的盘根错节:它是痛苦之源,是爱之源,是力量之源,也是脆弱之源。
这种复杂的情感经历成为一种内驱力,使露西选择了写作寻找理解和表达。她的人生经历,尤其是她的童年经历,以及她与亲人的关系,成为她写作的素材与灵感的来源。在写下这些故事的时候,她其实是在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。她学会了直面一切,不回避、不粉饰、不妄下断语。也在这种直面中,她体会到了生活的复杂性。她为了弥补自己童年的缺憾,对她的两个孩子尽心尽力,从不吝啬对她们的亲吻和拥抱,在她的孩子长大后,她们还保持着友好的关系。然而,她没有成为她理想中的完美母亲。当丈夫婚内出轨,请求她原谅时,她坚决离了婚,深层动因是她不再愿意被家庭所束缚,想要追寻写作生涯。她如愿以偿地成为小说家,她的孩子们却和她疏远了。她们接纳了继母,从来不来她的新家留宿,这让她心中酸楚。她意识到在她孩子的心中,她是抛弃她们的那个人。
“我的名字是露西·巴顿”,这是自我介绍,也是自我宣告——“这就是我”。露西努力改变命运,告别了故乡,却发现自己的根依然在那里;她生活在纽约,得到了她所追求的,却也失去了一部分她的所爱。人生是复杂的,情感是复杂的,她成为一位作家,一个体悟这种复杂性、捕捉这份复杂性的人。小说看似一则励志故事,却没有它安慰心灵的圆满结局;看似一则与家人和解的心灵鸡汤,却不写小确幸。它让我们看来时路,观今日行,直视归途,细细体会五味杂陈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