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语字典的第一个词永远是abandon,多么诗...来自YongChoi-微博

资源下载地址,点击这里




??词典与经典:汉字表意、现代英语和莎士比亚三者的因果律

?

(一)极本穷源:欧洲文明化的秘诀云“一字千秋”

(二)拔本塞源:汉语拯救部落英语是“一树百获”

(三)西学中源:在知识上的中国化乃“一览无余”

(四)家学渊源:对雅言有悟性的人如“一点灵犀”

(五)异流同源:中式词典支撑西文则“一柱擎天”

?

作者:诸玄识

?

(一)极本穷源:欧洲文明化的秘诀云“一字千秋”

?

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国对西方的决定性影响,那就是“雅”(野蛮变为文明的关键指标)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“雅”奠基了欧美文明及其伪历史,后者包括“名人名著”或“古典经典”。

?

例如“莎士比亚”(作品/戏剧),在18世纪(“中国风”)之前是“不雅”的。耶鲁大学教授内特尔顿(george h. nettleton, 1874—1959)指出:“‘莎士比亚’是被改写过的,旨在适应时代的要求;……而原先的莎剧文本(无论谁写的)则是不文雅的(unrefined)。……德莱顿(john dryden, 1631—1700)认为,生活在野蛮时代的莎士比亚,没有受过教育和培训。”

?

我们这里所说的“雅”,侧重于语言文字。这也就是中国古人所云的“雅言”。它分为两个方面:

?

“表意”——表达概念(抽象、普遍、哲理……),因而才会有科学与哲学等;

?

“写意”——书写情趣(形象、审美、虚妙……),因而才会有文采与文学等。

?

作为“道”的一种体现,“雅”是知性和通用的语言文字的精髓。它连古今而联遐迩,所谓“六合同风,九州共贯”;故而,人们可以做到广泛沟通、广见洽闻。李白诗云:

?

吐辞又炳焕,五色罗华星;秀句满江国,高才掞天庭;

…… ……

广汉水万里,长流玉琴声;雅颂播吴越,还如泰阶平。

?

因此,所有的语言文字仅在其涵容“雅言”(表意与写意、概念与理念、含义与定义……)之后,方能使之臻于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从而表达文学、科学、哲学,并且让其社群达成共通、共喻、共识。

?

荀子曰:“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。”何谓“夷俗邪音”?即部落土话,也就是人类社会中所有的“自然语言”——与文明与知识乃风马牛不相及。除非拥有或分享(汉语)“雅言”,否则它们不能表达知识与学术,也不能作为民族国家的交流工具。

?

近代早期,来华的传教士把“雅言”引进到欧洲,称为之“表意文字”或“汉语密码”〔详见大卫·波特(david porter)著《表意文字:现代早期欧洲的汉语密码》,斯坦福大学出版社,2001年〕。这件事便在西方——不久在整个世界——发生了如此“爆炸性效应”,即“雅言”构成几乎所有的现代语言文字的内涵。那就是为何西方学者如是说:

?

“大致在1660—1740年间,欧洲经历了有关中国语言和文学的知识……的首次爆发。”——美国语言学家费诺罗萨(ernest f. fenollosa, 1853—1908)。

?

“汉语对其他所有的语言都具有唯一的合法性。”——法国神职学者马若瑟(joseph prémare, 1666—1736)。

?

“在17世纪后期和18世纪早期,西方人发现汉语结构是所有其他语言(得以成立)的关键。”——耶鲁大学教授史景迁(jonathan d. spence)。



?

“中文是哲学语言,它独一无二地为每一个概念和万事万物提供了符号标志。”——法国神职学者杜赫德(du halde, 1674—1743)。

?

“……英语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汉语,后者是世界上最简洁、最富有哲理的语言。……通过努力吸收和同化中文元素,英语就变成了一种通用语言。”——托马斯·马吉(thomas magee)。

?

应该指出,西方从中国所学到的只是皮毛,而西方的本质则是“雅”的反面;例如,“莎士比亚经典”形式上是“中国风”的善美、唯美,而内容上则是西方中心和殖民文化的工具。

?

顺面提一下,国史大师钱穆说,华夏先贤主张“雅俗之辨”;就政治而言,“雅者,正也,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。”(《毛诗序》)。比较古今中西:

?

第一、传统中国是“雅”(王政王道),即天下观或世界主义。如梁启超所言:“中国人自有文化以来,始终未尝认国家为人类最高团体。其政治论常以全人类为其对象,故目的在平天下,而国家不过(是)……‘天下’之一阶段。政治之为物,绝不认为专为全人类中某一区域某一部分人之利益而存在。”

?

第二、西方民主是“俗”(民治民粹),即民族主义和排他性。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言:“现代(西方)的政府行为十分之九是有害的”;“与中国传统治道不同,现代西方政府是被其内部的破坏性能量所驱使(摧残异域)……;如此破坏性(负能量)包括资本主义、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以及传教活动。”

?

我们将另外撰文剖析政治史,而本篇则专门探讨与莎士比亚有关的文字与文学。



?



图解? 在知识背景上,西方的文学艺术和审美品味均产生于18世纪的“中国风”;所有这方面的“历史”,包括“古典文明”、“文艺复兴”和“莎士比亚”等都是后来伪造的。

?

?

(二)拔本塞源:汉语拯救部落英语是“一树百获”

?

进一步讨论“雅”如何形成现代西方的语言文字。后者在内涵上是“雅化”或“汉化”〔“中国化”,(sinicizing)。大卫·波特〕。

?

诗云:“不教春识得,雅韵在秋莎。”莎剧之雅,从何而来?真是莎士比亚本人写的吗?为什么在他死后的大半个世纪,英语还那么糟糕,以致不得不依靠汉语来拯救之?

?

大卫·波特(david porter)是美国密歇根大学英语系主任,他写的《表意文字:现代早期欧洲的汉语密码》一书,阐述了中文改造西方语言文字的前因后果。摘录如下:

?

培根(francis bacon, 1561—1626)和威尔金斯(john wilkins, 1614—1672)……引入理想的汉语概念的准则,这在随之出现的语言改革方案中占了突出地位。……后来,像斯威夫特(jonathan swift, 1667—1745)和约翰逊(samuel johnson, 1709—1784)这些学者,都仍被英语的缺陷与败坏所困扰……。在18世纪初,斯威夫特是英语改革方案的主要执行者,他关切正在不断恶化的英语弊病;于是,他提出了有关纠正和改进英语的建议(1711年)……。再者,那时的英语缺乏文雅也让斯威夫特很担心。……法语也正经历着衰落,斯威夫特把它归因于人的说话(语音、语义)变化无常……。而威尔金斯则认为,除非它们受到管制,所有的自然语言的变异性与增生性皆不可遏制。……斯威夫特希望,如果英语被提炼的某种标准上,也许就能找永久解决之道……。

?

约翰逊的不朽的词典(1755年)就是为驯服语言作斗争,而在那之前,英语则是堆积而无秩序、变异而无规则。……约翰逊把英语的败坏归因于过分的华而不实,所导致的走样、挤塞和增生。他想到培根、斯普拉特和威尔金斯等前辈,均严重关切如此语言之痼疾。评论家们指出……他从其前辈的作品中继承了对英语的批评意象——它极为混乱和不当表达,以及非法的和无节制的衍生,因而破坏了既定的顺序。

?

到目前为止(17世纪中后期),中文(表意)成为欧洲人思考的语言替代模式。科尼利厄斯(cornelius)等人强调“东方”影响了17世纪欧洲的语言理想,特别是在普遍性和哲理性上如此。很明显,早期欧洲人对汉语的介绍,已使许多相关的新思想融入了西方语言之中。(换言之)西方之解释汉语也使它自己摄取了汉语要素,也许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。……如果说,汉语模式影响17世纪欧洲的语言思想;那么,一定是与西方知识界寻求“合法表达形式”(legitimate forms of representation)相一致的。进而,与其说汉字为西方解决其语言问题提供了最佳答案,不如说它不断地和具体地服务于诠释词义……。“语言表达之合法性”这一中心问题,使那时的欧洲人与汉字结下了不解之缘;由此产生了一个独特的“汉语表达模式”(chinese mode of representation)……,犹如在一个想象的王国中,构建一种新语言那样的神奇。

?

这就像芝加哥大学教授索萨西(haun saussy)所说:“书面汉语在现代早期的欧洲,是完美写作的典范。”

?

有了被“雅言”(汉字表意)改造和充实的现代英语,英国人就可以用它来表达知识、哲理、文学和审美了;这样,“莎士比亚”才有可能被加工成“经典”。后者就是18世纪好几代“莎士比亚编辑”所做的。而之前的莎剧则是粗糙和粗陋(crude, rough),所以,它需要被精炼和修饰(refinement, polish)。

?

渥太华大学教授杰芬·桑托(gefen bar-on santor)写道:

?

18世纪,在把“莎士比亚”提升到不朽作家和民族英雄的过程中,有10个编辑版本发挥了重要作用,那就是:尼古拉斯·罗(nicholas rowe, 1709年)、亚历山大·蒲柏(alexander pope, 1723—1725年)、西奥博尔德(lewis theobald, 1733年)、托马斯·汉默(thomas hanmer, 1744年)、威廉·沃伯顿(william warburton, 1747年)、塞缪尔·约翰逊(samuel johnson, 1765年)、斯蒂文斯(george steevens, 1766年)、卡佩尔(edward capell, 1767—1768年) 、约翰逊与斯蒂文斯(合着, 1773年)和埃德蒙·马龙(edmond malone, 1790年)。他们都改写了“莎士比亚”文本,注入了有创意的内容……。在英语世界里,没有第二个方言(土话)作家被后人如此强烈的关注。

?

也就是说,经过好几代“编辑”的努力,莎士比亚作品从“土话版”(粗俗、下里巴人)变成了“雅言版”(经典、阳春白雪)。

?



图解? 英国文学背后的中国渊源。塞缪尔·约翰逊说:“全部的中国历史都成为(欧洲)浪漫主义的材料。”亦即,剑桥大学出版社发行的《中国与英语文学的现代性》〔2018年,作者:eun k. min〕称:“现代英语文学……主要是被中国传统与历史塑造的”。

?

?

(三)西学中源:在知识上的中国化乃“一览无余”

?

维也纳大学教授莱纳(georg lehner)著《欧洲百科全书中的中国》。这里的“中国”并非是指百科全书中的词条,而是指:来自中国的知识对于各种欧洲辞书(百科全书和语言词典等)的形成,乃至对于整个西方知识的形成,所起到的重要作用。我们摘录该书的部分内容如下:

?

“来自中国的知识——欧洲百科全书的中国源泉”……这部书揭示了有关中国的知识是怎样变成了总的欧洲知识的一部分。作者研究在1700年至1850年间出版的英文、法文和德文百科全书,探讨了中国资讯在欧洲的一般知识作品中所呈现和被运用的情况……。(第一批)欧洲的百科全书所提供的是有关中国知识的浓缩。……对各种百科全书所载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,……它们展示了盛行于欧洲知识界(republic of letters)的话语,与有关中华文明各方面的知识的相关性。各种百科全书中所呈现的信息,提供了来自中国的丰富资料,包括地理、政府、经济、语言、文学、艺术、科学、宗教、哲学、历史等。中国知识在欧洲发展的过程,已经反射到一般西方知识之中……。荷兰和英国对于传播中国知识起着关键作用,它们进口……改变欧洲日常生活的中国商品,而且通过书籍和期刊在全欧洲传播中国知识。……对于大多数的百科全书而言,中文和中国书面语言是至关重要的……〔引者按:费诺罗萨(ernest fenollosa)说:“中国书写文字是有效思维的典范”〕……在第一版《钱伯斯百科全书》中,我们发现了被耶稣会士李明(louis le comte, 1655—1728)用汉语描述的线索……。虽然第一版《大英百科全书》是基于《钱伯斯百科全书》而编纂词条,但删去了李明的话……。(根据翻译或介绍)《康熙字典》有45,000个字(其中36,000在使用中)……。(有趣的是)欧洲词典的词条数量也大致都是45,000个字:像罗伯特·安斯沃思词典(18世纪)、拉丁文词典(1736年)和约翰逊英语词典(1755年)……。《便士百科全书》(1837年)和《大英百科全书》(1842年)都提到,《约翰逊英语词典》拥有与《康熙字典》相同数量的字词。

?

由此可见,西方的辞书(百科全书和语言词典等)的形式与内容、乃至整个的西方知识,并非来自其本身的传承,而是源于中华文明的辐射与传播。正如剑桥大学教授马伦本(john marenbon)所说:西方兴盛的两个决定因素:一是客观条件:16世纪在地理上“发现美洲”;一是文化主体:17世纪在知识上“发现中国”。

?

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魏斯金(thijs weststeijn)展开说明如下:

?

“就像卜正民(timothy brook)所观察到的那样,在今天被视为次要学科的汉学,竟在17世纪的欧洲,在形成历史学、地理学和社会理论等现代学科的过程中,起到了重大的作用。让我就‘西方知识的中国源’补充四点:一是书面汉语(西文概念的来源);二是汉语古籍汇成拉丁文的‘文艺复兴’资料;三是音乐与视觉艺术;四是中国历史颠覆《圣经》,从而掀起启蒙运动……。”

?

而我们认为,“西学中源”涵盖整个“百科”:科学与哲学、文学与美学、历史与历法、政治与法治、经济及经济学、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……。唐诗云:

?

远国通王化,儒林得使臣;六君成典册,万里奉丝纶。

?

?

《康熙字典》在欧洲。



?

(四)家学渊源:对雅言有悟性的人如“一点灵犀”

?

塞缪尔·约翰逊(samuel johnson, 1709—1784)对于中西两种语言文学及其相关性,有大量论述。我们摘录其部分内容如下:

?

(甲)西方语言文字的变革

?

拟声(表音)不是文字的起源。然而……拟声或表音词语通常是有意识地造字的结果,但这不是最早的语言现象,而是最近的事,……如此特征纯粹是文明的产物……。把语言从……神学领域拯救出来,是现代科学的最高成就之一。

?

如何理解这段话?第一,西方表音文字——尤其是包含定义和概念的表音文字——不是“古已有之”,而是最近造字的结果。第二,包含定义和概念的表音文字是文明的产物。对于西方来说,“文明”就是从“神的社会”转型为“人的社会”,这是在启蒙运动中完成的。第三,即使18世纪以前的西方有文字,但其语言是由宗教主导的,不能正确表达“人与自然”。换言之,启蒙运动之前的欧洲文字乃与文明、发展和科学皆格格不入。

?

(乙)匹配文明的“汉字表意”

?

那些滞慢而难懂的口语,生理性之表达;它们不能建立有机联系,缺乏语法。凡此,证明了这样的族群只有粗俗的本能(crude instincts),它们只比动物高那么一点。正如我们所看到的,……汉语不属于这个范畴。……可以想象,汉语的词根是由人工创造出来的;其简易而有规则的结构显示,汉语是为了明晰表达的目的而被精心设计的。这反映了它的民族精神的显著特征。……民族精神在这里创造出一种与其天才禀赋相吻合的表达工具。……它在解释固定的词语时,给推理和思想留下了更多空间。……伟大的表意文字在历史上首次出现的时候,就意味着它是古人不懈努力和高度发展的丰碑。……中国的表意文字可以从各个方面来研究,都是鲜明地表现其民族的艺术天才。……这是活的语言,还有它的文献宝藏;在所有的历史阶段,它都构成一部开放的书。……句子结构不再仅仅依靠单词形式,而是在于它们所代表的逻辑关系上。……因此,在后来的英语中,……它的结构非常像汉语;这是现代语言要求的高级智力成长的标识。而且,由于语言与日益增长的文明需求相适应,上述高级语言特性使我们能够开拓越来越大的表达范围。

?

约翰逊所说的后来的英语结构与汉语相似,是指现代英语除了其表音形式之外,还具有了像汉语那样的“表意内涵”。后者从何而来?只能是来自汉语!尽管约翰逊没有说明,但他实际上是从汉字那里,为英语借取含义,借鉴定义。

?

(丙)论表意文字的伟大意义

?

表意文字(汉字)是知识、科学与艺术的原生符号。约翰逊说:

?

两个世纪前,(欧洲人)对这一伟大文明的符号系统的惊人发现,让钱德明(père amiot, 1718—1793)感慨道:汉字系统是“艺术与科学的生动的字母表”。……这是中国本土的起源,是黄种人的天才禀赋的真正胜利;随着时间的推移,它的独特性越来越明显。除此之外,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个表意文字系统;也没有在探讨此种符号标志上,做过任何尝试……。钱德明、金德(de guignes, 1721—1800)和基德(samuel kidd, 1804—1843)均认为,汉语符号更实际、也很少被荒诞的神话所侵蚀,它们都是纯粹的寓意组合。……在指明这些用途之前,我尽力追寻中国文字系统的过程与普遍规律。……总体而言,表意文字的演变是人类书面语言的主轴。

?

?

塞缪尔·约翰逊和他的朋友。



?

(五)异流同源:中式词典支撑西文则“一柱擎天”

?

虽然约翰逊在其著述中介绍了《康熙字典》,但没有提及它与他自己的成果的相关性。

?

1816年英国《评论季刊》称:“《康熙字典》……毋庸置疑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。它对于汉语的重要性就像约翰逊词典对于我们(西方语言)一样。然而两部著作则是惊人的巧合。……《康熙字典》的编排几乎成了现在辞书的通用方法。”

?

戴维斯爵士(sir john francis davis, 1795—1890)揭示:

?

中国的书面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“使用通用媒介来交流思想”。后者是威尔金斯主教(bishop wilkins)呈交给皇家学会的论文的构想(1668年)。(那时)我们的字母系统仅仅是声音符号,而汉字则是思想的符号;……甚至操不同语言的东亚及东南亚,也能凭借汉字进行交流。……(那时)除了阿拉伯数字之外,多语种的欧洲几乎不能普遍沟通;而在中国,整个的汉字系统则类似于阿拉伯数字。……《约翰逊英语词典》中的几万个英语词汇和成千上万个汉字,所表示的都是同样的意思。

?

从英国传教士、语言学家马礼逊(robert morrison, 1782—1834)所分析的三个案例,可以看出,《约翰逊英语词典》是根据汉语概念来定义其单词的:

?

第一、马礼逊说:“大体上,中国的‘天’字被西方各国用作‘天堂’;亦被约翰逊(词典)表示:‘上苍,无垠的太空,上帝的居所……。’这就是‘天’的概念的流行用法,尽管一些中国哲学家执着于无神论之自然主义的解释(指儒家的天道观。——引者)。”这就是说,西方——特别是《约翰逊英语词典》——以基于“汉字表意”来定义“天”的。

?

第二、马礼逊批评,汉语“蛮夷”被翻译成西文时,与其原意并不完全吻合;换言之,西文词典对该字的定义有些偏颇——机械性地照搬原意。他说:“中国人认为他们自己是世界上最文明的民族,而外国人则等而下之——也就是文明程度较低的意思,但不一定都是蛮夷或野蛮人。……然而,约翰逊博士在其词典里,则把‘barbarian’(蛮夷、野蛮人)定义为‘外国、外国人’;这是不恰当的,难道该汉字没有别的意思吗?”

?

第三、马礼逊在其所著《华英字典》的后记中说:“读者鉴于作家的特殊境遇和浩繁工作,对一些本不应该犯的错误,都会原谅的;……(譬如说)约翰逊英语词典(第一版)留下一个‘sea’(海)字,却没有例证解释,而只注明‘mandarin’(汉语官话)。……作者赶任务,难免出错,而使他的词典(第一版)带有缺陷。”

?

此一疏漏可见端倪。这件事可以做这样的合理解释,即:约翰逊在编纂其词典时,需要引入汉字概念;也许是在他处理“sea”(海)之际,由于某种缘故,他做个“标准汉语”(mandarin)的记号,有待稍后查询其汉语概念。但因类似案例太多,他竟把这个字忘记了。

?

《约翰逊英语词典》(1755年)。

?

?

早在150年前,即在莎士比亚的晚年,英国出现了一个单词表,共2,543个。那么,数万词汇的经典莎剧从何而来?答案是来自《约翰逊英语词典》!诗云:

?

风流追往哲,模范企先民;

…… ……

文能辉典册,藻可灿丝纶。”

(明/韩上桂)

?

麦狄蒙(anne mcdermott)说:“约翰逊在他的词典中编辑莎士比亚。”杰克·林奇(jack lynch)说:“对于任何一个莎士比亚版本来说,《约翰逊英语词》都是最重要的词汇表。”

?

英国利物浦大学教授沃尔什(marcus walsh)解释道:

?

“莎士比亚”的编辑工作在18世纪发生了重大变化,那就是词汇所发生的功效,尤其表现在审美和道德上。……蒲柏的莎剧版本添加了唯美诗句和道德情操。……显然,约翰逊词典构成最重要的“莎士比亚”词汇表;……可以想象,约翰逊编辑的“莎士比亚”,其段落都是由其词典定义的英语词汇所构成。……进而言之,1765年问世的约翰逊编辑的莎剧全集,是一个充实词汇的增量版。

?

约翰逊词典的意义是划时代的——“这本书影响了其他一切(the book that influenced all others),它把文学品质通过词典的形式呈现给了世界。”它也促进了其他欧洲语言的新生。例如直到18世纪,普鲁士国王拒绝使用粗俗不堪的德语。歌德等人把由新英文译成的汉语文献,再翻成德文;通过这个途径,他们把汉语概念都变成了他们自己的语言,从而形成德语的“世界文学”(weltliteratur)。????

英语字典的第一个词永远是abandon,多么诗...来自YongChoi-微博 下载地址:


转载请注明转载地址:英语字典的第一个词永远是abandon,多么诗...来自YongChoi-微博:http://www.hxstjt.com/crjc/123279.html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