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SAT阅读考试中,很多同学看完文章,拍着胸脯说“读懂了”,但真要让他们说出个子丑寅卯,讲一下文章的内容,又顿然语塞,亦或机械的逐字翻译,亦或动用自己的背景知识移花接木,再者直接天马行空,于是乎,“读懂”还是“没懂”,自己傻傻分不清楚,文章近在眼前,理解却远在天边,SAT文章变成了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。
要从阅读的门外汉到阅读的大拿,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阅读700+,在我看来要经过大约五个阶段。
第一阶段叫做:猜不透
尤其是对于一些几乎没怎么背过单词的同学,初涉阅读的感觉仿佛自己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猎人,没经验没装备却要去杀怪。连文章最基本的大意,或者连问题要我们干嘛都不明了,何谈如何把题目给做对呢。所以第一步当然是老生常谈的背单词。单词好比侠客的内力,纵然令狐冲独孤九剑再花里胡哨,内力全无也无法伤对手分毫。阅读亦是。没有单词的积淀,即使所有做题技巧再娴熟,面对选项也是一筹莫展。少年们,尽早开始自己的单词之旅吧。
第二阶段:没那么简单
凡事开头难,想不到开了头更难。我们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:一个句子所有单词都是认识的,连起来之后就是不明白是什么意思。是不是语法不好?那我搞清楚主谓宾,搞清楚主干和修饰,翻成中文——居然还是不懂!
我们拿09年5月“挖垃圾”那篇阅读的14题做个例子,问“no better than scavengers”表明了考古学家的怎样的一种心境。这个短语直愣愣的翻译下来“几乎就是个食腐动物,拾破烂的人”,稍微进阶点还能带个感情色彩,“no better”,偏负向的
分享阿卡索的托福雅思免费试听课,可以去试听试听:www.acadsoc.com.cn
情绪,表示不太喜欢。那这句话是考古学家在“类比自己的职业”?还是“表现了对自己工作的怨念”?都不对,其实是该考古学家懒得去跟对面的一个弱智记者解释了,于是刻意过分贬低自己的工作去击破对方主观的臆断。要读懂这段文字,除了单词还不够,还要明白字里行间的感情流露,SAT的阅读远不止只是单词。第三阶段:我们可能已经进入了大量操练阶段
很多同学由于本身用功或者是寻求心理安慰,开始不遗余力地干掉所有题目。这个当然是好事情,但在操作上不小心就会产生偏差。
1.有的同学虽然可以把一篇长文章做到只错1道或者全对,但没有掐时间,以为自己考试时候也能保持相应的正确率,挺开心的,却忽略了考试的要求是在限定时间内做题,对我们的要求是快速反应而不是慢条斯理的反复阅读。
2.有的同学把错题都搞懂,以为考试总能万无一失了,不想成绩可能还是不尽如人意,究其原因是考试不会在碰到一模一样的题目,所以要把错误的原因归结到阅读的方法层面,让错误点具有普适性,从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拘泥一道题目本身。
3.可能我们做了十篇,有七篇文章是错了4、5道题目,有三篇是几乎全对的,这个时候还是要判断自己的阅读是不好的,至少来说是不够稳定的,不能盲目地认为考试会有幸撞到那30%的理想情况。
总的来说,这一阶段会看到希望,会觉得题目能做对了我们的阅读就搞定了,等上了考场在时间压迫下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。这个叫广岛之恋——享受幸福的错觉,而误解了快乐的意义。
第四阶段是我们通过反复练习就可以实现的
文章大部分都可以看懂,做题也变得游刃有余,五个选项,一眼就能排除三个完全不相关的,还剩下两个要纠结一下。这也是college board设置选项的方式,保留正确选项和原文的同义对应,把表面的单词改得面目全非,同时出现一个干扰选项,和原文的句子长得跟双胞胎似的,在小逻辑方面出现和原文的微妙偏差,不够小心的同学就会落入陷阱。很多同学对完答案,会怨念丛生地嘶吼:“我本来就选C的诺,最后被我改掉了,早知道不去纠结了”这一阶段叫做:可惜不是你!
我们来到了最后的境界
如果你想非常牛地完成阅读,状态应该是轻轻松松地一遍过完文章,不停留,不回看,目力所及没有晦涩,没有模棱两可,只有思想在流动,自己变成了一个比作者更高级的写作者,每读到一句话都可以预测下面作者是如何行文的,不再被文章牵着鼻子走,而是觉得果然,作者就是这么写的,跟我想的差不多。文章的主题,观点,例子,主角,龙套,泾渭分明,各司其职,脑海中是一副有着各种信息点之间逻辑连接的图像,看完题干会先做问答题,自己已经有了答案,剩下的工作无非是去看哪个选项和自己的想法是一致的,选了就一定知道自己是对的。这一阶段是不是叫做:美丽的神话?当然不是,读完文章我们会完全吃透意思,信息像是一个图章一样印在了脑海中,挥之不去,这阶段叫做:忘记你我做不到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