盖兆泉3~6岁英语启蒙——史上最系统最全面的动画片英语启蒙L1-L10



1.png (41.67 KB, 下载次数: 0)

2020-4-30 11:10 上传

2.png (113.21 KB, 下载次数: 0)

2020-4-30 11:11 上传


4.png (213.39 KB, 下载次数: 0)

2020-4-30 11:11 上传


3.png (419.4 KB, 下载次数: 0)

2020-4-30 11:11 上传



这个是从盖兆全《你是孩子最好的英语学习规划师》内截图的,为了给宝宝启蒙,我把这一整套都下载了下来,并按照难度进行了排序。
特别全,特别超值!看看每个level里都有些啥~~~

5.png (96.24 KB, 下载次数: 0)

2020-4-30 11:15 上传


6.png (125.4 KB, 下载次数: 0)

2020-4-30 11:15 上传


马太效应--再论为什么“可理解性输入”是习得的关键
在少儿英语启蒙领域,我算是为“可理解性输入”大声疾呼的祥林嫂了,一遍又一遍地说,但似乎总得再说一遍。
在我看来,“可理解性输入”不仅是学术界共识,而且是非学术的常识--家长们可以想一想,你能靠裸听阿拉伯语广播学会阿拉伯语吗?如果不能,那为什么认为把听不懂的英语音频当背景音乐放着,儿童就能从中习得英语呢?
一些不懂语言习得的儿童英语启蒙推广者造成了理念混乱,尤其是造出“磨耳朵”这个词,说“听不听懂没关系”,误导了广大家长。她们还说,磨耳朵的目的是熟悉英语的“节奏”和“韵律”,这也是一种误导,因为竟然枉顾学语言的终极目的与唯一途径--理解。
受这些磨耳朵言论的强大影响,现在的新手家长们,似乎永远在问“看不太懂的动画片要不要看”这种问题,我也就成了回答这些问题的祥林嫂。然而,尽管我介绍理论列举证据,科普了无数遍“不理解的输入是低效的,甚至是无效的”,有些儿童英语启蒙推广者还是没有被说服。最近我看到一位老师只是acknowledge了一下关于“背景音乐式英语播放有效性”是“有争议的”,她仍建议家长不妨放着,“反正也没耽误孩子玩不是?”
我深感科普之路任重道远,我辈仍需不厌其烦地叨叨。今天写这篇文章,从词汇角度论述为什么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关键,听力,阅读,都是如此。
我们知道,词汇的掌握是理解句子和篇章的关键,这一点大家应该没有异议。语言学家认为,要学生自主理解一段内容,学生至少要已知这段话里90%-95%的词汇。也就是说,要学习和理解5%-10%的新内容,学生至少要已经理解90%的内容。少于90%,这段话不理解,糊里糊涂,就更别提学新词汇。
所有老师都知道,教授新知识,需建立在学生已知内容的基础上,循序渐进。学习发生的第一步,就是“激活旧知识”。想一想数学等学科是怎么学的,就很容易明白语言学的“i + 1 可理解性输入”理论。i 是我现在的水平,要想进步,学习内容最好是在我现有的水平上只加上一个1,即俗话说的“跳一跳就能够得着”的东西。如果把学习内容始终控制在i + 1范围内,那么,学习者会有保证地持续不断地进步,不断扩大自己的“i”。反之,如果学习内容是i +10,甚至是i +100,那就太难了,超过了学习者的能力,无法掌握,无效。这跟教育心理学里的“最近发展区”理论说的是一回事。
英语教师的专业性,就在于能够准确评估学习者现有的水平,即定位学习者的“i”在哪里,并为之提供因材施教的i + 1教学。我们家长在开展家庭英语启蒙时,为孩子提供的材料,也应该力图向i + 1靠拢,才能高效。
有的家长认为,听不太懂,但聊胜于无,能学个只言片语、熟悉一下“节奏韵律”也是好的。我想说,我们既然讲学习方法,设计学习路线,就要追求最高效的方法,走最直的路线,花费最少的时间。提出“静待花开”口号的老师,也许是因为不懂教学设计,才让你静心等待。
英语阅读也存在“马太效应”(Matthew Effect)这个概念。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